查看原文
其他

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教育 | 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访谈

感谢关注我们!加油,研习人!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编辑: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实验室公众号

转载编辑:研习君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2021-07-07 

以下文章来源于在线学习 ,作者何曼


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表示,如何创造外语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寻求新突破,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出回答的时代课题。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何曼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更高站位培养时代新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培养国家急需,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与本刊对话时表示,面向未来,应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教育。尤其要用好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从信息化外语教学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创造外语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新范式 

在线学习  

请介绍下目前北外在网络教育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办学特色。

孙有中:学校目前已开设101种外语,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1000多人,享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2000年,北外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68所试点高校之一;同年,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学院成立21年来,一直秉承初心,致力于研究网络时代的教育及其规律,同时长期致力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资源共享等方式,在学科建设、教师培训、课程研发、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网络教育学院长年深耕外语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教育理论创新、教师发展、智慧资源建设、国际学术交流、语言认知、外语健脑强智等领域拥有学术话语优势,实现了从信息化外语教学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2015年,网络教育学院就开始参与起草国家标准《远程教育服务规范》,该标准已于2020年9月正式发布。另外,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化研究所牵头,网络教育学院参与起草的ISO 29994:2021《教育与学习服务  远程学习服务要求》国际标准于今年4月20日正式发布,结束了ISO远程学习服务标准长期缺位的历史。


在线学习  

您对外语教育和技术运用的融合方面有怎样的思考,比如外语教育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融合?

孙有中:其一,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慕课、数字化教材),有利于师生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即基于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开展趣味性强、沉浸式、情景式、交互式的外语教育教学活动,极大地助力了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制作慕课、私播课、微课等线上学习资源,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例如,微课作为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与文化,在极大程度上支持了“翻转课堂”的进行,节省了课堂时间,使师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交流与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语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拓展学习的外延,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语言情境,引起其情感体验,帮助其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并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这种直观新型的知识表达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静止和运动、语言和形象的障碍,能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它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视听媒体的辅助下,模拟国外生活或学习情境(如在街上乘坐公交车、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学习等),要求学生与不同外国人对话,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语言情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对情境、学习内容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适用于口语教学。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要敢于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教育技术,善于将其有效融入到外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我们都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审视教育技术。教师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教育智慧,创新教育理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善于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为中国培养优秀外语人才持续努力。


在线学习  

后疫情时代,北外在教学规划及工作重点方面有怎样的调整?

孙有中:为满足教师在线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学校教务处会同信息技术中心、网络教育学院和外研在线,专门开通“Blackboard平台”“北外e课堂”“U校园”和“U慕课”等平台。其中,网络教育学院的一站式语言学习平台“北外e课堂”在疫情期间全面配合学校开展线上教学部署工作,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直播、在线点播、线上教学辅导等工作,助力学校518名教师、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段的7375名学生提供了1085门课程的线上教学。与此同时,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北外网课”平台,为全国大中小学学生及在职人士提供在线外语学习解决方案,免费开放课程共计200门。

如何创造外语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寻求新突破,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做出回答的时代课题。而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发生新的变化,新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因此,要用好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完善在线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及时推广在线教学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


在线学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正式成为一项覆盖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您如何理解这一文件?北外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规划目标是什么?

孙有中: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一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北外建校8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和网络教育学院共同开创打造更多具有北外特色的、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适应当前学生群体需求的思政精品项目。网络教育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充分调研和积极探索,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团队合作开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政课程。网络教育学院策划了“新时代纪实——中国抗‘疫’专题”,特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建华教授及网络教育学院多位教授共同主讲,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思政课的力量和魅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在课程制作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呈现效果,也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我校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激发协同育人活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工智能助推语言教学改革跨越发展 

在线学习  

您如何理解从信息化外语教学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孙有中:从信息化外语教学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的融合是语言教学与研究的一次飞跃。从理念上看,这是人类在语言研究领域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基本路径,而进一步深入本质,可以发现这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技术与语言研究的深层次融合,是从技术辅助语言认知到以技术解释语言认知规律,并推动二者无缝整合的过程。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信息化外语教育的探索,从最初的建设计算机教室、宽带网络,实现外语教学资源的共享,到本世纪初以各类交互式软件为代表的沉浸式外语互动课堂,使技术和外语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整合。但整体来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侧重于环境营造、支架辅助,难以深入到语言认知的本质规律。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革新了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认知,从表象分析与挖掘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成为可能。如一些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处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信息并分析其与学习绩效存在的潜在关联;也有一些研究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引入脑电、近红外等技术,可以通过对人脑皮层反映的揭示,从脑认知与语言行为表现的关联角度进一步挖掘语言学习过程的本质规律。整体来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存在着原生性的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智能之一是语言智能,而其习得与人类相当的语言智能过程中需要依托对人类语言认知的深入理解;与此同时,人类语言认知规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也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的结合是外语教育的新阶段和必然趋势。


在线学习  

北外在服务和引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孙有中:北外作为教育部“2018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唯一试点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大部署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力争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和精准扶智等领域做出示范。其中试点成果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BFSU TDLDP)”由我校网络教育学院团队策划并研制上线,入选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展示,是国内首个专注于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的在线研修系统。平台现已入驻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平台旨在助推教师运用智能教育理念、手段和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供最新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精品慕课。此外,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项目通过混合研修模式向全国高校推广我校试点成果,提升我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训项目的品牌和影响力,为其他高校做出了良好示范。


在线学习  

作为主管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的校领导,请您介绍下,该实验室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网络教育学院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孙有中: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12月。实验室聚焦国家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结合学校“双一流”学科布局,本着“开放、协同、智能、一流”的建设原则,立足学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优势,凝聚国内外交叉学科智库资源,瞄准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科学前沿,着力开展语言学习机理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教学研究、多语种语料库、多语自然语言处理和外语健脑强智研究,引领我国外语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力争成为学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研创新平台。

按照学校部署安排,网络教育学院承担实验室的两个研究中心——语言智能教学研究中心和外语健脑强智研究中心的建设,以及综合管理办公室工作。其中,语言智能教学研究中心聚焦国内外信息化语言教学的研究前沿,着力开展理论建模、教学创新及应用研究,努力将中心打造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研平台,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从通用语种到非通用语种的智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从网络教育到智能语言教学,再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网络教育学院恪守我校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承载学校丰富的外语教学研究积淀,抓住“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契机,以实验室为研究平台,凝聚交叉学科智库资源,开展校企、校校协同育人,以奋进之姿、智慧之力探索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共享,助力教育强国。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6月刊(总第71期)

外一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智能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新素养

原创吕瑶   来源在线学习微信公众号

2019-10-12

北京报道/本刊特约记者  吕瑶



教师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而智能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新素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就是对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推动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认为,观念转变是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提,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确立智能教育观念,掌握智能教育技术,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


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为教育领域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为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8月23-24日,“全国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在线教育研修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作为教育部“2018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的唯一试点高校,北外以“智能科技,创新教育”为指导理念,大力推进智能教室建设、智能教育素养提升、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和教师大数据建设四大重点项目。通过本次论坛和研修班,试点的阶段建设成果得以展示,直播平台的讲座实时观看量超过370万人,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国际商报》《中国教育报》《在线学习》杂志、凤凰网、腾讯网等4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对会议进行报道,优质学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传递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信息时代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的决心和行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修班线上使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BFSU TDLDP)”入选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本刊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副校长,深度探讨北外作为试点高校的优势及项目进展。


观念转变是融合的前提




记者:首先请您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做个简单介绍,它的背景是什么?能给信息时代教师发展带来哪些质的飞跃?
孙有中: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需要。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眼于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趋势,《意见》明确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
其次,是推动智能教育的需要。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很难实现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跨越。因此,必须尽早谋划、尽快推动,长远布局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是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跨越,人的因素是关键。为此,2.0行动计划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特别强调推动教师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加快实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关键之举。
记者: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现有教师该如何进行转变?
孙有中: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教师必须积极应对,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适应智能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我校的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就是对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推动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记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教育部指定全国唯一一所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的试点高校,积极推动教师培养和发展模式创新。您觉得教育与人工智能交汇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孙有中:从我们改进推进的体会来看,教师观念转变是一个巨大的任务。教师首先要树立智能教育的意识,认识到智能教育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其次要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能够在课堂上运用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也就是教师的智能教育意识和智能教育能力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转变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和一些智能技术公司展开合作,搭建智能教学的硬件环境,建设智能教室和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另一方面还要组织教师队伍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术,两方面齐头并进才能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备受关注




记者:由北外网院团队策划并研制上线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BFSU-TDLDP)”入选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当时,国外的教育专家是如何评价该平台的?
孙有中: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组建丰富多彩的教师发展课程资源,实现教师跨时空教研活动,形成教师泛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发展。该平台提供最新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精品MOOC,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推送学习内容和测评练习,实现“自适应”学习。平台还提供从学习过程、教学交互到结果评价等系列学情数据,供组织者和研修教师全方位掌握研修动态、知晓学习效果。
该项目之所以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满足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需求。国际国内专家对我们的试点给予了高度的赞许,特别期待我们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融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师素养课程资源能够智能化地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目前,我们的探索处于初期阶段,在教师素养课程个性化精准推送、对学习过程进行智能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智能评测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要实现教师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记者: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执行单位之一,北外网络教育学院拥有哪些优势?
孙有中:北外网院是北外的二级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北外严谨治学的一贯作风,积极利用北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优势为中国远程教育提供一流的教学内容、技术支持和服务,多年来也潜心开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习平台和各类教育软件。北外网院在教育领域积极创新和探索,成立之初就提倡教师的“三新活动”,即掌握新技术、拥抱新观念、担任新角色,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推行新的教与学理念,帮助教师转变角色。因此,对于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的搭建,北外网院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
记者:在研发中,平台是就教师的智能素养谈素养,还是对教师的素养进行了延展?
孙有中:教师素养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教师智能素养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而智能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新素养,它主要是帮助教师树立智能教育的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对传统的教和学发挥积极作用。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替代教师。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要正确认识智能技术的作用,不要抵制,也不要盲目夸大。


推动技术与教育更深、更广地融合




记者: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借鉴了哪些成功经验?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是否顺畅?
孙有中: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内外企业和高校都有相应的探索,我们首先寻求国内智能教育企业的帮助,比如科大讯飞、华为、腾讯云等,和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频繁地进行研讨,组建由教师、校内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同时我们校内也有很好的技术力量,比如在网络教育领域起步很早的北外网院,已经有近20年的经验,是网络教育1.0时代成功的探索者。比如外研在线已经是全国外语在线教学和教师发展方面的领先平台,率先在外语教学领域实现了混合式教学。从历史上看,外语是最先与教育技术融合、促进教学改革的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寻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更深、更广地融合。
记者:北外首次开展面向全国教师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培训模式研修,全面提升未来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我相信此刻包括您在内的主创人员内心十分激动,且充满期待,您觉得举办此次研修班对项目的开展有什么意义?
孙有中:本次研修班线上部分使用的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BFSU TDLDP)。以“智能科技,创新教育”为指导理念,平台提供从学习过程、教学交互到结果评价等系列学情数据,供组织者和研修教师全方位掌握研修动态和效果。希望此次培训能够有效助力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提升。
我们这次大规模组织全国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是高等教育界促进教师泛在发展,构建跨时空、跨学科、跨院校、跨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一个大胆探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待以我们这个小小的举动为开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实现创新突破,使优质教师资源得到最大化分享,教师发展实现先进带后进、重点高校带动一般高校、全国一盘棋共同发展,在最大范围内最高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期待这些“敢于吃螃蟹”的学员先行先试,率先去体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无限可能,勇当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先行者。希望他们回到各自的学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科研助力

选题宝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8.12日)

文献综述应走出哪些误区?

立项率3连降!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分析

在线课程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报名马上学!

原版引进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科研助力
KT文库|语言学方向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年度书单

KT文库 | 翻译学方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年度书单


8月12日开讲!扫码即可报名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总序(胡壮麟)

扫码即享限时优惠价!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扫码即享限时特惠价52.84元,北大社直销快递包邮

外语教师2021暑期专属书单,推荐!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国际顶刊《文体》以特刊集中探讨申丹教授的叙事理论

扫码即享限时特价:外研社直销 44.5元包邮
推荐阅读:
王学典 |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新文科的使命
在线课程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报名马上学!
中国下决心要彻底解绑SCI和影响因子对中国科研的束缚
8月10-16日语言文学类讲座/会议/论坛
选题宝 | 202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8.12日)
收藏 |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更正对照表!
立项率3连降!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分析
重磅|202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公示(语言学、文学、翻译、教育学立项名单)
蔡基刚/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蔡基刚 |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推荐 | 语言学研究生的一份暑期书单
文献综述应走出哪些误区?
六位核心期刊主编眼中的“好论文”
外语教师2021暑期专属书单
为什么奥运会裁判报分时把 1:0 称为one love?
一文讲清 Ph.D. 和专业博士有何不同
罗素:三十岁后,拥有一项强烈的爱好可以让我们免于衰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1-2期目次及电子刊
观点 | 张志勇:“双减” 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外一篇)
转扩!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免费学!
取缔校外培训机构,原来是全国政协委员陈众议的提案...附访谈视频
北大教授姚洋:中考分流过早,建议十年义务教育
莫言开公众号啦!——“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PPT收藏丨2021-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报告汇总(附下载链接)
2021第九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语言学、文学、综合性学报)
诚邀参会│“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 第3号征稿通知
陆俭明:语言研究要与未来接轨
陈嘉映:微信,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
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4)
收藏 | 国内外好用的语料库资源汇总
C 刊中常用的 107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
推荐 | 兰卡斯特大学免费慕课: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分析与阐释
胡壮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总序(首批30余种陆续出版)
引进 |《卢德里奇应用语言学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郭英剑 | 新文科与外语专业建设
金艳 |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评价——理念与实践
期刊《认知语言学》近20年数据简析(2000-2021)
漆黑的大脑: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到底证实了什么?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现代外语》2021年第4-5期目录
刊讯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摘要
李宇明 | 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视频 | Tony McEnery: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 前沿讲座
视频 | Paul Baker: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 前沿学术讲座
视频 | Andrew Hardie:语料库文本的词频分析 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 | Mona Baker: What is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金艳 |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评价——理念与实践
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现状、问题与未来 |《光明日报》
“新文科”还是“新学科”?——兼论新文科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刘海涛:关于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几点思考
人工智能的诗与远方,一文读懂NLP起源、流派和技术(外一篇))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研究(外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宇明:新世纪20年的中国语言规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50年教育宣言:学会融入世界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葛兆光 | 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
访谈视频 | Rod Ellis, D. Nunan & K. Bailey谈线上TESOL项目的发展
《外语教学》2021年第4期目录
刘海涛 林燕妮:大数据时代语言研究的方法与趋向
陈法春:大力发挥外语类院校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潜能与优势(外一篇)
讲座回顾 | 束定芳:“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研究”
荐读 | 张辉教授团队“批评认知语言学”系列研究成果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张辉 |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热点聚焦 | 本土语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专栏“人际语用研究的本土视角”)
郭英剑:“不超35岁!”年龄歧视,该管管了 | 中国科学报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与大脑的关系——从三个语言学实验谈起
讲座回放 | 宗成庆:机器翻译现状与语料资源建设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评介
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哪家强?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 外语专业排名
讲座回放 | 李嵬教授:多元能力、超语行为及自主移动学习
王立非:加快建设“新文科语言学”!增设五个方向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1号通知)
原版引进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外语研究》
蔡基刚 | 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蔡基刚 | 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
热文 | C刊的“秘密”
中英全文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英双语+外媒报道)
文秋芳 常小玲 |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权威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山东高校本科专业排名 | 软科2021
山东高校综合排行榜 [2021]
李战子教授原创随笔 | 人文学者与国际传播素养——话语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新书推荐 | 卢卫中:《认知修辞学:象似性的修辞性研究》
施旭 | 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 (浙外学报文化话语研究专题)
重磅 | 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不翻墙的话,可以去哪里找英文文献?
Rod Ellis教授关于二语习得的两个视频讲座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吴岩: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  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申请书分享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收藏 | 史上最伟大的100部戏剧(附观看链接)
重磅|2021软科“中国语言文学类”七大专业排名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五)——综合社科和高校学报
讲座PPT:BCC语料库的理论和应用(荀恩东 邵田)
世纪对话 | Krashen教授与 Chomsky教授 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圆桌谈| Halliday, Labov, Mey, Embleton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阿黛尔·戈德伯格|Good 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21)
「关联理论」超大份文献资源!
访谈视频 | Larsen-Freeman教授谈应用语言学中的复杂理论
郑永年:“中国叙事”的方法论思考
冯志伟:大哉,计算语言学之为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建军: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年度语言教育重要国际学术会议(7-12月)
好课推荐 | 《生活中的语言学》免费慕课,欢迎报名!
第六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 (2号通知)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刘海涛∣中国语言学建设两大要务:成果国际化和方法科学化
陈平: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
语言与心智:普遍语法是否存在?
国别和区域研究体系机制探讨专栏 (主持人: 罗林)
刊讯 | 《现代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第四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一号通知)
黄国文 李文蓓: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束定芳丨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收藏 | 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完整目录表格版(附增减变化明细)
《现代外语》2021年第 1-4 期目录
孙茂松 | 人工智能与未来语言教育
重磅!习近平为国际传播工作定方向!
中央再谈国际传播,但学者为何习惯国际“沉默”?
SSCI 论文推介 | 乐明 孙博洋《译出中的翻译腔与中介语》
习近平关于语言传播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研究
从多模态视角看动漫政治话语的传播力
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新书预告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二版中译本(冯志伟审校)
“躺平”一词火到外网,这个翻译有意思!
外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 新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
重磅好课|上外语言院《语言跨学科研究方法》MOOC平台上线啦!
会讯 | 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讲座回顾】多模态人类学的思考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司富珍:回望40年来我国语言学理论译介与发展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3期目录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蔡基刚 |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刘海涛 郑国锋 | 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书讯 |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话语研究四十年 | 热点话题·发展趋势·研究路径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藏品征集启事
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2021-2022)目录完整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资讯丨CSSCI 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徐锦芬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干货 | 228所高校学报投稿邮箱+472本社科领域经典文献!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56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